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要闻 >
“一线”看教育整顿,四川各地整治顽瘴痼疾有“妙方”
www.yj.ziyangpeace.gov.cn 】 【 2021-08-19 16:33:00 】 【 来源:四川政法声音

  编者按

  

  今年2月,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启动。这是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铸魂扬威式的主题教育。目前,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基本结束,我省市县两级政法机关查纠整改成效如何?整治顽瘴痼疾有什么”妙方”?

  

  近日,记者走进成都、自贡、宜宾深入探访。

  

  成都

  

  专治办案拖沓等“顽疾”,成都法院建了一条“司法供应链”

  

  “供应链”一词,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司法供应链”你听说过吗?

  

  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成都中院”),就有这样一条供应链,由办案质效管理中心、办案服务保障中心、内外沟通协调中心和智能化支撑等“三中心、一支撑”形成网链结构,共同服务于“司法产品”质效的提升。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条“司法供应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4.png

  成都中院办案服务保障中心

  

  服务群众的同时也要服务法官

  

  为何要建“司法供应链”?成都中院院长郭彦表示,这是基于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探索。

  

  “司法责任制改革后,入额的、能办案的法官人数在减少,但近些年案件数量却在增加,‘案多人少’的矛盾较为突出;与此同时,司法责任制改革强调放权法官,‘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法官的服务、管理、监督工作,确保‘司法产品’优质高效,是亟需破解的新课题。”郭彦介绍,借鉴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成都法院在全国法院率先探索构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司法原则的“司法供应链”管理新模式改革,并逐步建立起了“三中心、一支撑”的运行体系。

  

  郭彦介绍,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过程中,群众反应强烈的“办案拖沓”问题被成都中院列为了顽瘴痼疾的表现之一,“司法供应链”在整治这一“顽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在成都中院东区看到,办案服务保障中心内分设了11个专业小组,包括电子诉讼组、集中送达组、卷宗流转组等,各小组专司某一项具体工作,让纷繁复杂的诉讼事务变得井井有条。

  

  “与一般的诉讼服务中心不同,办案服务保障中心提供的是‘一体两面’的服务——对外面向当事人提供全域司法服务;对内面向法官承担多种审判辅助事务。”成都中院副院长李光旭表示,提升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仅服务群众还不够,还需要服务好法官,真正让法官从辅助性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做好判案工作,提高案件质效。

  

  长期从事审判工作的天府新区(四川自贸区)法院法官曾鲲对此感受颇深:“以前,有很多事务性工作需要自己和助理亲力亲为,现在我只需要专心负责判案,不用去操心归档、送达等事宜。”辅助性事务剥离后,曾鲲一年能办结800余件案件。

  

  四川君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艳也感受到了效率的变化。“以前,执行立案需当事人附上生效证明,该证明要找承办法官复印送达回执并签字后,由当事人到另外一个部门去申请开具。现在,在成都市两级法院执行立案,无需出具生效证明,改由法院工作人员自行在系统中查询确认。”

  

  做好品控,防止案件“带病出院”

  

  案件如何能办得又快又好?做好内部品控工作同样重要。在成都中院,办案质效管理中心负责的即是“品控”工作,确保每个案件不“带病出院”。

  

  “办案质效管理中心重点要解决裁判尺度不统一、审判效率不高、裁判文书有瑕疵等问题。”成都中院案管办副主任夏南介绍,利用信息化手段,成都中院建立起“静默化”监管机制,对立案等183个工作节点和68个监控节点进行动态跟踪、提示、预警和督促。

  

  在教育整顿期间,针对群众反应的“诉前调解”成为“案件蓄水池”拖延立案的问题,该院又将“诉前调解”案件全部纳入监管范畴,明确:一个月未调解完结的案件,需当事人签字方能继续调解;两个月调解不了的案件,自动转入立案程序。此外,该院还将案件判后答疑、临期预警等环节和破产、涉外等法律无明确审限规定的案件纳入流程节点管控。

  

  审限变更是“拉长”审理周期的变量。为控制好这一变量,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以来,成都中院将关口前移,由案管部门对申请审限变更事由进行初审。今年三月至今,该院已对4.5万余件案件开展了审限变更申请初审,对不符合依法变更条件的2000余件案件作出了退回申请的决定。

  

  夏南介绍,对“审理周期较长”这一“顽疾”,一组数据可体现整治效果——今年上半年,成都市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22.6万余件,结案率69.01%,分别同比上升43.20%、1.64个百分点;去年成都市法院案件的平均审理天数为70余天,今年在案件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案件的平均审理天数下降到了50余天。

  

  搭建自主报警平台,成都公安破解“有案不立”

  

  当记者来到成都肖家河派出所时,碰到了来这里领回遗失手机的李女士。之前,李女士发现手机遗落在出租车上后,第一时间选择到肖家河派出所报警,与以往不同的是,李女士报警时不再填写纸质资料,而是将信息录入电脑系统,实现了快速自助报警。

  

43.png

  

  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肖家河派出所党支部书记孙威向记者介绍,李女士使用的自主报警式平台,是成都公安在全省首创的互联网+全流程执法监督系统的平台之一。相较于之前采用手工方式登记,采取自助报警的方式后,会实现报警即录入系统,录入即监督的效果。

  

  据了解,群众报警后,可通过该系统自行在“天府平安通”微信小程序了解警情是否受理立案、是否处理完毕等情况。该系统的使用有效整治了“有警不录、有案不立”等顽瘴痼疾,破解了“警情流失、监管缺失”等难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破解顽瘴痼疾,提升执法办案质效,已成为推动政法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自贡

  

  “万案大评查”助推精准查改

  

  “当年,我觉得两方都有过错,加上受害人迁出,调查取证困难,就把案子放在一边了……”这是教育整顿期间,荣县一派出所副所长主动提交的一起8年未结的寻衅滋事案件。

  

  经评查,该案被评定为劣质案件,相关责任人受到了纪律处分。荣县公安部门也对该案重启了侦查,目前,该案已被移送起诉至法院。

  

  民警为什么会主动提交问题案件接受评查?荣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自贡市及时查处并公布‘自查从宽、被查从严’典型案例的引导结果;另一方面,也源于自贡市对‘万案大评查’工作的重视。”

  

  案件评查是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教育整顿期间,四川以“万案大评查”为抓手,推动顽瘴痼疾整治。在此期间,自贡在全市21万余件案件中选出可能存在问题的443件案件进行评查,评查出有质量问题的案件310件,问题案件发现率69.98%,综合评查力度指数3.86,排名全省第一。

  

42.png

  

  “问题发现率高,是因为我们在评查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在案件选择上突出了‘精准’二字。”自贡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评查工作中,全市评查组严格以“明显不存在问题的案件不得纳入选评案件范围”要求选取案件,以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容易出问题的15类案件作为重中之重,同时,查找日常执法司法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案件线索,收集教育整顿期间举报的被查问题线索、市纪委监委和政法各单位干警违法违纪线索涉及的案件、长期未结案件、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案件、发回重审或改判案件、重点涉法涉诉信访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案件等。

  

  在评查过程中,创新开展“案件递进查”“联动延伸查”“类案对比查”等评查方式,如针对自由裁量权较大的案件就采用“类案对比查”,利用同类型案件统计分析结论开展评查。“我们组织开展了对公职人员危险驾驶、交通肇事案的专项清理和类案比对,发现处理较轻、畸轻案件5件,发现违纪问题线索4条。”上述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截至目前,自贡市各政法单位对照案件评查问题案件清单,已推动所有问题案件完成整改,推动306个顽瘴痼疾有效整治,采取警告、通报批评诫勉谈话、扣减当年绩效等方式追责问责283人次。

  

  这只是第一步。针对评查发现的问题,相关责任单位举一反三,建章立制,规范执法司法行为。

  

  据介绍,针对评查中发现的“压案不查”问题,该局建立了接处警一体化系统,可对案件办理情况实施动态跟踪、管理。“以前针对有案不立或压案不查的情况,只能通过手动台账去核查并靠人工提醒,现在,有了智能化分析手段,可每日从系统导出办案数据,用系统自动筛查问题,及时通报提醒。”

  

  自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笑禹告诉记者,自贡市委高度重视顽瘴痼疾整治工作,加强源头治理和机制建设,出台了《全面加强执法司法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全市构建起了“1+6+5+N”制度框架体系,彻底消除顽瘴痼疾产生的土壤,推进教育整顿工作走深走实。

  

      宜宾

  

  宜宾检察“智慧案管平台”助力法律监督

  

  近日,川观新闻记者从宜宾市检察院获悉,针对办案中反映出的检察工作“盲点”“短板”根源问题,结合教育整顿整治顽瘴痼疾的要求,珙县检察院检察干警通过编程自主研发创建了具有5大功能18项子功能的“智慧案管平台”。

  

  “平台可按照预设规则自动对海量业务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并发现问题,有效辅助检察机关提升内部管理和法律监督能力。”平台研发者、珙县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胡天燕介绍。

  

41.png

  

  平台主要能实现哪些功能?胡天燕介绍,一方面,平台助力业务数据分析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此前靠人力数天难以完成的海量业务数据分析,平台2秒至5秒即可完成,并分类生成若干“报告”;另一方面,宜宾检察机关实现了“查找问题依赖于人的自觉”到“平台自动找出问题和责任人”的转变,解决了问题发现难、监督工作着力点少的问题,让内部管理更规范、检察监督更精准。

  

  胡天燕举例说,此前,检察官将“证据不足,达不到公诉证据标准的刑事案件”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后,常常忽略后续跟踪监督。“平台生成的报告可提示补充侦查期限,确保案件按期推进。”

  

  不仅如此,平台可自动对“与黑恶势力坐大成势紧密相关的犯罪类型”“犯罪嫌疑人犯案前集中居住地”等进行分析,辅助检察机关与党委政府一起对重点犯罪类型、重点区域开展社会治理工作。

  

  2021年3月,“智慧案管平台”生成的“犯罪嫌疑人犯案前集中居住地”分布图显示,珙县某偏远乡镇2020年犯罪嫌疑人犯案前居住人数较2019年明显上升。经进一步倒查相关数据并与该镇政府沟通后,发现由于该镇某大型企业经营处理不当导致企业与村民矛盾加剧、法治宣传不足等原因导致犯罪类型增加。因此,该镇2020年破坏生产经营罪、寻衅滋事罪、开设赌场罪等犯罪陡增。经珙县检察院建议,目前,公安机关已增加了对该镇的警力配置和法治宣传、矛盾化解力度,该镇政府增加了对企业的管理和引导力度。

  

  “宜宾司法智能预警平台”有力压缩“司法掮客”生存空间

  

  司法掮客,是影响司法公平公正的“幕后黑手”。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法官、检察官退休、离职后违规担任律师、法律顾问,充当司法掮客”被纳入“六大顽瘴痼疾”,是整治的重点之一。

  

  记者在宜宾市司法局采访过程中了解到,针对这一顽疾,宜宾推动律师队伍全面进行自查自纠,同时创新研发了“宜宾司法智能预警平台”及法检离任工作人员从事法律职业信息共享平台,借助大数据,有力压缩“司法掮客”生存空间,筑牢廉洁司法防线。

  

40.png

  

  宜宾市司法局政治部主任钟超介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曾经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其获得律师执业资格以后,也不得在原单位管辖范围内代理诉讼案件。为摸清底数,宜宾市司法局借助法院、检察院的数据,建设了法检离任工作人员从事法律职业信息共享平台,并接入了宜宾司法智能预警平台。“智能预警平台可以实现法检司各自管理人员信息同步录入,互通共享,平台涵盖了全市范围内所有法检离任人员信息,同时实现了自动运行,有效防范司法掮客。”

  

  记者了解到,智能预警平台作用的发挥主要依托于三大功能:一是数据整合。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分别在平台中导入人员数据,数据库同时涵盖全市617名专兼职律师人员,354名法院和329名检察院退休离任人员的个人情况、从业区域、工作单位、离职级别等11项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实时反馈。法院、检察院新增离任人员、新增律师人员,按管理权限实时录入,数据库自动比对,实现人员动态管理。三是等级预警。系统自动比对出法检退休离任人员,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纳入蓝色预警管理,蓝色预警人员从事诉讼业务纳入黄色预警管理,黄色预警人员代理的案件、受理单位、办案法官、检察官相对集中,且胜率异常,纳入红色预警管理。一旦出现红色预警人员,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立即启动联席会商、警示约谈、案件倒查机制。

  

  据统计,教育整顿以来,宜宾市司法行政系统把法官、检察官退休离职后违规担任律师或者法律顾问充当司法掮客顽瘴痼疾列入重点,共清理违规兼职人员112人,其中注销21人、撤销19人、转兼职律师或转两公(公职、公司)律师 12人,辞去其他工作或职务 60人。

  

  


编辑:宋萍
雁江长安网版权所有